艺术动物园区

这地方原来除了外国人 - 不论是碧眼金发的白种人或黝黑矮小的东南亚外劳,大部分本地人是不愿踏入的。在年关,她甚至变成了外劳城,街上消费的都是在这土地挣钱好养活那在远方的家人的劳动阶层。他们不只建造了我们的国家,还供养着我们,尤其是那些开门做生意的。不愿在此生活的人早已撤离,东西南北,只要远离这开来乌漆抹黑的危险区。


但是,艺术家就爱这土地。这处处被误读成危机四伏的老街,在艺术家眼里是充满着生机。那与生活格斗的精神是创作的养分,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是追问寻觅自我定位的照妖镜。然后,开始有年轻的生命注入,跳舞的,剧场的,画画的,民权运动的,大家因着楼上交替空间的开放又开始鱼贯入这小空间。一场又一场大大小小的展览,展演,座谈会,放映会,又频密又多样,摆明与楼下毫无生气的肖像画,复制画,手工艺品划清界限。


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们都蠢蠢欲动,大家心里都有一堆话要说,不论是反叛的控诉,还是憋不住的闷气,年轻的本钱,大把大把地挥洒在这沃土地上。年轻艺术家和草根一样,给他一点阳光一点雨水,他茂盛的速度吓死你。动物园里的驯兽哪有亚马逊雨林里的野兽俊美,花园里的花朵哪有原始森林里的野花夺目。艺术创作要不了几个银子,只要化地给它一个自然生态。


但市场行政人员可不这么想,顿塞地照搬课本里的那一套:要打造就要有口号,有人就有商机。结果以为有硬体就有部落,有搞作就有人潮。这样的文化景点,只是 “艺术动物园区” 打造心态(旅美艺评家高千惠语)。真要打造一个文化区,要的不是更多的咖啡馆,相框纪念品店还是办公室,而是一个可以看到艺术家生活面的摇篮。


再用高千惠的一段话作结语:迷人的文化区,需要一群具有多元特质的各地人仕,愿意自自然然地认同一个原来不醒目的小地方,愿意用多姿多彩的“人物”特色去建立地方风情,而这种魅力是无法去用金钱,权势,计划去刻意打造的。1


是不是有句歌谣这么唱着:地方空了,艺术家来了;艺术家来了,人潮来了;人潮来了,财团也来了;财团来了,艺术家走了。。。


//写在findars space 搬迁之前及同层艺术空间搬迁之后。


1 叛逆的捉影:当代艺术家的新迷思,高千惠,远流 2006, 67页



延伸阅读:

當代藝術反思的第一書, 文/南方朔(文化評論者)
知识共享

2 comments:

老顏 said...

又是惯性的保护心态,咱们见的还少么?

比较奇怪的是,他们把大群甘榜鸡赶入动物园,进行大规模保护,稀有动物则放任对之。

Unknown said...

大财团的玩意儿。把一区搞旺,再把它迅速转手,真有心资助艺术的有多少。

我真讶异游客们会不会真以为我们的艺术家都画batik和编草席。这样的消费面貌太肤浅了吧?

好在我们也不丢脸,两万人上演一场全民大展演,政府慌腔走板,这真实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