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洞穴喻到影像

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作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 Allegory of the Cave”。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


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


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不过柏拉图认为,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


此时他便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


于是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上的变化而对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过囚徒生活。


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


转载自:百度知道

x x x


这篇随笔并非要谈关于“影像”,只是用哲人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喻作个引子及联想。
关于洞穴喻本质及影像的讨论,大可延伸阅读Walter Benjamin 的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或Susan Sontag 的On Photography。神学家St. Augustine也用过同样的比喻谈天堂的事)


x x x


我介绍最近才发现的剪影艺术家 Rob Ryan 给老蛋。又兴致勃勃地谈到童话大师安徒生一生也创作了不少剪影艺术。同事Bryan 也用影子作创作。

image courtesy of Rob Ryan




老蛋神情淡然地说:


“哦。。。我小时候也在庙堂帮我阿公剪小人啊。。。”


哈哈哈哈! 绝!



image adapted from http://eastcoastlife.blogspot.com/2007/12/whacking-small-people.html

2 comments:

老顏 said...

看到事物本身的人,未必过得快乐。所以功利主义者,将选择不闻不问,宁愿呆在洞穴里继续观赏阴影。

槿 | Ling said...

aha 有读过 Walter benjamin and susan sontag写的文章。。。
不过都还给老师了。。很深。。
什么Aura的。。。哈

Rob Ryan 的剪纸很美。。
ppaper有介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