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当代艺术

在当代艺术环境里,人人都是艺术家;但当代艺术却不是人人都看得懂的,因当代艺术的观众群,压根儿就不是人人。


在支离破碎的后当代生活里,几乎每一件事情都有人关心,当关心同一件事情的人越来越多时,部落自然地形成。在那个意义系统 (meaning system) 里面,部落族群使用同一种语言,不论是文本,符号,图像,进行交流。而部落形成的艺术结晶,当然也属部落所有,它是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集体结晶,集体意识形态;它来至于部落,也诉说着部落,代表着部落。


社会的转型无疑是造成这一转变的最大主因。依着历史的规律,微型部落崛起,扩大;任何形式的艺术圈子也都会经历成长期,成熟期,平稳期与衰退期。托网络的福,我们有机会见证一个个部落的兴衰;也多靠交通的便利,亲身交流,经历,体验当代艺术(品)也不再是一件难事;再加上推动艺术市场的“无形的手”,也就是她那神秘的吸引力,推动着各类艺术投资活动,我们才可“投问有门”。


明白归明白,感受归感受,领悟归领悟;看懂了一件艺术品不代表感受了;感受了,也不代表领悟了。就以上前提(一)当代艺术却不是人人都看得懂的;(二)有些当代艺术品是属于某一部落的;我们可以靠着一些恶补“看懂”一些艺术品,却不代表我们能感受,领悟她。打个比方,《最后的晚餐》人人都看得懂,却不是每个人都有感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领悟什么。又或者某原始部落的舞蹈,我们能从节奏中体会它的快乐,或活泼,却不一定能参透里面是否有仪式成分。就一些纯形式的现代,后现代,当代艺术而言,要完全明白,是不可能的,也无必要的。


当然,像柏拉图的洞穴寓所言,人只要经过教育,就会点燃智慧之光,领悟万物之规律。要体会当代艺术之“美”,靠的是大量的跨界阅读,跨文化生活体验,跨族群沟通,跨媒介试验。学习艺术,与学习任何学科一样,闭门造车,只是步入死胡同;反之,则可从中参透万事之本,万物之律。




文末,介绍几本我的当代艺术入门书。像那艳橙及柠檬黄的封面,当代艺术活泼,抢眼,生猛,又无边无际,叫人又爱又恨。

1 comment:

anna said...

所言正是。“跨界阅读,跨文化生活体验,跨族群沟通,跨媒介试验……”,将自己的美感经验引申至更多方面,跨版图的吸收才能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能接受更多型态、新奇的思想、隐讳的情绪、多方面的知识、传统与未来的撞击,还有更多连自己都预测不到的~你说得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