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人的面貌
C.K.Koh, Pinocchio – Puddle of Mud,60” × 60” ,Oil on Canvas
C.K.Koh,Wing ,48” × 72”, Oil on Canvas
C.K.Koh, Pandoraemon ,50” × 50”, Oil on Canvas
当一个艺术工作者试图从他生活的环境,成长的经历,周边发生的事情寻找,发掘创作灵感,能够寻得的,必定是伴随着他,与他紧紧连系,并且在他脑袋里留下烙印的视觉符号及时代精神。
在中国,“70后”是指197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美术界开始推出“70后”艺术的概念。这生于七十年代,长于八十年代,并在九十年代开始表现其旺盛的创造力的一代,是经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代。策展人朱其归纳“70后”艺术家的语言为大规模地采用寓言性和表演性的方式;而在手段上,则使用了大量的新媒体、摄影、Flash动画以及计算机媒介。
他说到:' 在“70后”绘画中,尹朝阳、谢南星等人的“青春残酷绘画”对于图像摄影性的吸收,李继开、欧阳春、方亦秀、徐毛毛等人对大众文化漫画视觉的图像吸收,以及秦琦、李大方、陈延辉对于图像叙事性的实验等,都是1990年代后期在绘画性方面的重要图像实验。' (载自朱其:“70后”,这个名称代表什么? )
把镜头转到日本。日本当代艺术大师春上隆以青少年族群所主导的次文化观点为基础,以“幼稚”和“可爱”总结现代日本社会流行的共同点,创出了“Superflat” (超扁平)艺术。用夸张可爱的漫画式形象,讽刺着肤浅的大众文化为“扁平”,“欠深度”!另一成长于二战结束后快速复兴的日本的艺术家奈良美智则不停地从童年记忆里面,大量的美国漫画,动画里面寻找“初心”。窥视这一群成长在大众文化底下的艺术家,我们看到的是大众符号及次文化跳脱其“过年轻化“的形象,随着时代脚步步入艺术的殿堂。
如果立足本土,我们又能发现什么呢?正值生猛之年的马国“70后”有什么作为呢?也许新晋画家许振权(c.k.koh) 能为本地艺术史家提供多一条线索。在他的创作当中,我们看不到约定俗成的马国椰林树影,也看不到宣传式的三大民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空盒子,及一对黑洞式的双眼。画家摒弃了一些成长中渐消失的景象为主题,反而大量使用西方/日本流行符号。NIKE勾,叮当,长鼻的小木偶,潘多拉盒子,这在在反映着本土“70后”成长的图像记忆。全球化,流行化,网络化环境下成长的一代,接受的是从电视,网络传来的图像讯息,这些图像讯息也构成了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这一代人,同时经历了九七金融风爆,活在政治不定,新旧政党交替执政的年代。眼前有太多的焦虑与不安因子。那空盒,似乎代表了一种不确定;而那双黑眼,则像一种迷失。以外国符号为形象,就似乎是对自身定位不能得到肯定的一种抗议方式?
顺道一提,在绘画手法上,画家采用了平涂法,表现了一种电视银幕图像的平面感。除了绘画作品,画家也用了纸折玩具创作。活泼,却又不安,这,就是这一代人的面貌。
visit: www.shinkenart.co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